目前,竹產業發展最大的制約是什么?”回答這個問題時,竹加工企業負責人大都會異口同聲地道出四個字:機械裝備。9月10日,在國家林業局北京林業機械研究所與福建省政和縣政府竹業科技對接協議簽訂現場,“如何將人從竹產品加工過程中解放出來?”成為政和縣竹加工企業負責人與《記者討論最多的話題。 憑借綠色低碳與竹材本身的特質,無論是初級的竹筷、竹工藝品還是竹家具、竹地板等高附加值產品,在國際市場上,竹產品總能成為備受商家矚目的焦點。作為世界上最大的竹產品出口國,2011年我國竹產品進出口額近20億美元,占全球貿易總額的一半以上,然而與我國竹產品出口大國地位極其不符的卻是竹材加工裝備、技術上的滯后,這些也是制約我國成為竹產品貿易強國最難跨越的幾道“坎”。
國家林業局北京林業機械研究所與政和縣政府簽訂竹業科技對接協議,這是我國首次針對竹材加工技術及裝備方面開展的產學研合作。盡管這樣的產學研合作有些“姍姍來遲”,但卻顯示出科研機構、竹產區政府、竹加工企業期望以技術創新、裝備革新為舉措,加速竹產業發展的強大決心。然而,現實的是,竹產業健康發展要跨越這幾道坎絕非易事,“裝備滯后”首當其沖成為竹業發展前行之路上最大的絆腳石。
記者在對竹加工企業的走訪中發現,目前竹產品加工還是以人力加工為主,竹產品生產缺乏相應的大型機械加工裝備,即便是已經進廠的機械裝備也存在加工深度、廣度欠佳的情況,難以滿足現階段竹材生產加工要求。更有甚者由于技術滯后,不少加工機械裝備無法配套,這也成為竹加工裝備遲遲進不了廠的主要原因。
目前我國竹材加工技術裝備一般是簡單的引自木材加工機械,但由于竹材中空具有竹節等特殊的生理構造,不同于木材,因而存在竹工機械制造量低、設備故障率高、功能單一、配套性差、加工竹材利用率不高等弊端,竹業要想長足發展,解決竹業加工裝備落后、跨越裝備‘坎’刻不容緩。 “下一階段,我們將重點在政和縣建立竹業技術創新和成果轉化體系,不斷加強竹初加工裝備、竹材人造板裝備等成套裝備的研發,同時在實際生產過程中革新改進竹材加工裝備,不斷提高竹材加工機械裝備的精深程度和廣度,使竹材加工技術裝備制造由單一品種和初加工設備向深加工設備轉化,形成適合竹材特性的竹工機械成套裝備?!痹趯φ涂h竹加工企業進行實地調研后,國家林業局北京林業機械研究所的專家們對下一階段的將要開展的科技對接內容進行了初步設想,讓政和縣竹加工企業看到了機械裝備進廠的希望。
除了裝備“坎”,中國竹業的發展還需要跨越很多溝溝壑壑,其中技術“坎兒”最不容忽視?!艾F在生產的竹產品大部分為初級產品,高附加值產品所占比重小,企業的利潤空間??;同時,手工制作仍是竹產品生產加工的主流模式,隨著人工成本的逐年上漲,企業的利潤空間被進一步壓榨?!痹谡涂h采訪時,不時有企業負責人向記者發出這樣的無奈感慨。
政和縣竹加工企業的無奈并非個例,放眼全國,大多數竹加工企業都存在這樣的困擾,下面一組數字最具說服力。目前,我國大部分竹業加工企業生產規模較小,年產值1000萬元以上的竹加工企業數僅占竹業加工企業總數的8%左右,產品檔次低、初級產品多、具有明顯優勢的拳頭產品的名牌產品少,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產品少等劣勢成為我國竹業發展難掩的痛。
其實,竹加工企業規模小歸根結底還是因為受到技術因素的制約。竹產品加工技術落后,不僅制約了竹產品本身附加值的提升,也限制了竹加工機械裝備的配套使用。如何提升竹產業發展的薄弱環節,跨越技術“坎”?政和縣與國家林業局北京林業機械研究所的產學研合作或許能帶來一些啟迪。
一方面,國家林業局北京林業機械研究所作為我國專門從事現代林木機械及木材綜合利用機械科學基礎及應用技術研究、標準化及情報信息服務等工作的國家級科研機構,科研力量雄厚,與其合作有利于竹加工企業不斷提升科技支撐能力和創新能力;另一方面,政府主動牽線搭橋與科研機構進行產學研對接,從側面反映出竹產區政府對竹業發展的重視程度,也正是有了政府“出面”,企業才能更為便捷的觸及行業最前沿科學技術,一些科技成果才能真正應用于企業,接到“地氣”。
當然不可否定,除了裝備“坎”和技術“坎”,仍舊存在各種不利因素制約產業發展。社會對竹業的關注程度還有待提高,竹業發展的政策環境有待進一步優化,政府對竹產業發展的宏觀扶持力度不夠,投資、融資、稅收等方面政策措施還不夠完善等等,中國竹業發展任重而道遠。只有進一步提高技術創新力度、利用好竹業加工機械裝備,中國竹業發展才能走上坦途,竹產業發展才會大有可為!